解开省级贫困村的“脱贫密钥”

2020-06-27 21:43 人民公安报

人民公安报记者 黄海波 通讯员 李宗吾 杨保华

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桂花镇南川村人多、田少、地贫,全村1256户5737人,建档立卡贫困户294户、贫困人口1091名。2015年10月,南川村被确立为省级贫困村,湖北省公安厅成为对口帮扶单位。5年来,30名民警先后进驻南川村,用干公安工作的劲头,在这片土地上打了一场不一样的脱贫攻坚战。

要致富先修路

6月18日天刚蒙蒙亮,南川村贫困户刘纯宏就准备出门卖菜。“以前路不好,干什么都不方便。”刘纯宏告诉记者,妻子患病需长期服药和照顾,两个小孩都在上学,日子一度过得捉襟见肘。

“交通好了,脱贫的路子就宽了。”刘纯宏笑着说。现在,他每天早上去村里的各个组卖菜,收入不错,离家又近,方便照顾妻子。

扶贫,首先要找到“穷根”。经过实地调研,湖北省公安厅驻村扶贫工作队发现,南川村道路等基础设施薄弱,是制约经济发展、影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关键点。工作队带着村干部不断跑项目、要资金,争取市、区交通、住建等部门支持。几年时间,村旅游公路建成,原先的“刘金公路”拓宽,通村民小组的道路硬化……南川村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。

“输血”管道打通后,扶贫工作队着手打造村集体“造血”功能。依托当地特色扶持的1100平方米楠竹加工基地,发展楠竹笋特色深加工产业,并带动竹笋的种植和销售,吸纳贫困户就近就业。村里的光伏和油茶产业也日渐向好,村集体年收入从零元上升到20万元。

穷什么也不能穷教育

汽车从南川村村委会出发后一直向刘祠方向行驶,在一座小山坳前停住。记者下车后沿石级而上,爬到半山腰,一栋三层的白色教学楼映入眼帘,朗朗读书声清晰悦耳,这里是南川村南川小学刘祠教学点。

“第一次到教学点,看到的是简陋的教室、寒酸的宿舍、污浊的厕所。我们当时下决心,一定要改变现状。”扶贫工作队队员李伟回忆。

说到做到,马上行动。扶贫工作队争取80余万元项目资金改善教学点基础设施,老师和学生的生活设施、办公设备得到全面更新。现在,教学点有了小食堂,孩子们可以吃上新鲜可口的饭菜;有了自己的图书室,孩子们能阅读到喜欢的课外书籍;上课有了投影仪等新教具,学习变得更加有趣。

扶贫工作队还想尽办法为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提供更细致的帮扶。有留守儿童因户口问题无法入学,扶贫工作队开出担保证明,帮助孩子顺利走进教室。有留守儿童因病需特殊照顾,工作队积极联系教学点进行特别管理,并派专人一对一帮扶。工作队还联系厅机关女民警开展爱心帮扶,给每一个孩子找一个“爱心妈妈”。

“在扶贫工作队的精心帮助下,刘祠教学点面貌焕然一新,现在老师留得住,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,成绩逐步提高。”教学点负责人雷校长说。

用好政策稳脱贫防返贫

2017年,申请减免医疗保险;2018年,申请低保补贴6552元、助学金2300元,另申请3年期5万元无息创业贷款;2019年,家里4口人申请低保金6552元,残疾人生活补贴600元。

南川村24组贫困户刘昌远家的大门口,贴着一张“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政策明白卡”。“扶贫民警‘给力’,我们的日子才有了盼头。”指着墙上的“明白卡”,刘昌远开心地说。

2019年,南川村贫困户实现全部脱贫。脱贫摘帽是一件大喜事,但帽子摘了,不等于扶贫工作画上了句号。

“摘帽不摘责任、不摘政策、不摘帮扶、不摘监管,全力以赴防返贫、固脱贫。”扶贫工作队队长顾江波告诉记者,要打好、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,还有很多工作要做。“摘帽不是终点,而是新的起点。我们现在的工作就是要努力保障南川村已脱贫的不返贫、边缘人口不致贫、小康路上不停步。”


附件:

 已阅 0  打印   关闭 
网站地图